首页  IT互联网  百科  财经  餐饮  动漫  法治社会  房产  国际  国内  机械  家居  健康  教育 

澳门网

您当前的位置 : 澳门网  >  旅游  >  珠海: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

珠海: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

2020-10-17

每日清晨,珠海拱北口岸广场人来人往,数以万计的人跨过关口赴澳门工作求学。往南十多公里的横琴口岸,跨境通勤巴士准时搭载从澳门前往横琴工作的上班族,开启新一天的忙碌生活。

    “珠海经济特区好”,拱北口岸广场上的7个大字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海桑田。珠海,全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凭着“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胆略和“敢为天下先”的担当精神,40年来实现经济跨越式增长,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贡献了“珠海实践”。

    新起点再创新局。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壮丽画卷徐徐展开,珠海将以“归零”“重启”的心态,再燃改革激情,重整行装再出发,携手澳门参与湾区建设,共同打造区域发展增长极,开创特区发展新局面。

    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40年前,珠海经济特区第一代建设者庄宗穆登山远眺,对岸的澳门满眼繁华,而珠海更多是碧绿的蕉林滩涂;40年后,87岁的庄宗穆从超过300米高的珠海中心大厦再次俯瞰两座城市,珠澳的“城市天际线”已然连成一片。

    日新月异的发展故事,是珠海经济特区40年里最好的写照。

    1980年经济特区建立初期,珠海是一个只有36万人的边陲小镇。在经验、资金、技术、人才等条件都匮乏的背景下,包括庄宗穆在内的一代代特区建设者们,解放思想,筚路蓝缕,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40年风云激荡,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排头兵”,珠海创下了一个又一个全国“第一”:

    开办全国第一批“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开办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酒店——石景山酒店,率先探索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创立全国第一个跨境园区——珠澳跨境工业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澳珠极点上的跨境合作先行者;

    首创土地管理“五个统一”的珠海模式,探索以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诠释特区作为改革开放“重要窗口”“排头兵”和“试验田”的使命担当。

    一系列全国“首个”“首办”“首创”“首推”,是珠海经济特区交出的时代答卷。

    改革的浪潮造就了今日的经济特区。从1980年到2019年,珠海地区生产总值从2.61亿元增加到3435.89亿元,经济规模增长1000多倍;人均GDP从579元提高到25400美元,排名全国第四。

    作为改革开放新地标,如今,珠海横琴自贸试验片区累计落地制度创新成果440多项,3个创新案例荣获“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12项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33项入选广东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

    40年来,改革已成为经济特区的一种精神气质,推动珠海不断走向繁荣。春天的故事仍在珠海续写。

    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8月,亿欧全球新经济年会(GNEC)发布“2020中国新经济企业活力100指数榜”,珠海亿智电子作为领先的AI SoC系统方案供应商位列其中。在创始人陈峰看来,这份事业的成功正得益于珠海经济特区的蓬勃发展。

    1999年,陈峰大学毕业本打算进入深圳公安局工作,偶然得知珠海有大名鼎鼎的芯片设计公司——珠海亚力电子有限公司,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鼓起勇气来到珠海,直接向前台争取岗位,幸运获得了工作,从此踏入了半导体芯片产业,收获了为之付出一生的事业。

    城市之兴在于人才。珠海经济特区素有重视人才的优良传统。上世纪90年代初,珠海曾前瞻性地对产业发展作出谋划部署,率先提出由劳动密集产业向技术密集产业转变,终在高科技产业布局中抢得先机、占得主动。

    1992年,珠海打破体制机制的束缚,先行先试,大胆探索,首开全国重奖科技人才先河。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激荡四十年》一书中写道:珠海科技重奖政策一颗“石子”投下,在全国泛起涟漪,辽宁、四川、山东、安徽、江苏等地纷纷用现金、轿车、住房或家电奖励当地科学家。

    全国各地问询的信封像雪片一样投向珠海,一批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和企业集团也闻风而动,南下珠海。彼时媒体报道,科技重奖后3年内,2.3万名科技人员、800多名海外留学人员要求到珠海,5000多人次携400多项科技成果来珠海洽谈合作,吸引投资8亿多元。

    40年来,珠海的创新能力、科技人才队伍、产业结构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数据显示,2019年珠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203家、在全省排第6位,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86,在全省仅次于深圳。

    将目光投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绿色环保的新兴产业的同时,40年来,珠海没有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毅然将涉污企业拒之门外,用高起点高标准高规划,为特区长远发展厚植要素优势、生态优势。

    恰好在陈峰投奔珠海的前一年,1998年10月5日,千里之外的阿联酋迪拜,时任珠海市副市长余荣霭代表珠海捧回了联合国“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的奖杯。这也是中国城市首次获得该奖项,表明珠海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环境优先”理念受到国际认可。

    联合国的颁奖辞肯定了珠海独具特色的道路:在多年的发展中经受住了人口迅速增长的考验,从一个贫穷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都得到全面提高的城市,成绩斐然。

    “环境优美的珠海,特别适合像科技创新这样需要坐长时间冷板凳才能有所产出的产业。”陈峰说。如今,生态环境良好、宜居宜业宜游已是珠海的一张王牌,越来越多人才因为人居环境而选择这座城市。

    落实“特、大、高、多”四大战略任务

    不久前,横琴“澳门新街坊”项目建设传来新进展。承建方澳门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透露,项目设计方案已完成,正开展超前钻勘探工程,预计建设工期为3年。这是内地第一个为澳门居民专门打造的综合民生项目,约可提供4000套住房及社区服务配套、商业、学校和公园等。

    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则为珠海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澳门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澳珠极点成为珠海的一道全新课题。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加快落实,使珠海迈上更高的战略平台,走向更广、更深的开放,一如当初特区的使命,光荣、艰巨而充满希望。

    如果说,过去40年是特区发展的上半场,依托港澳开放的平台,珠海得以认识世界、走向世界,不断引进国际优秀人才、技术、资金和项目,冲破计划经济的藩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么,新的40年,特区珠海更加令人期待。

    当前的珠海,迎来的重大机遇前所未有,所处的战略地位前所未有,肩负的使命责任也前所未有。珠海已拿出举全市之力的决心与信心,以不怕“归零”的心态重新出发,再燃改革激情。以深化珠澳合作为主轴线,牵引带动新时代珠海改革发展全局。

    根据部署,珠海将落实好“特、大、高、多”四大战略任务。

    “特”,就是要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出水平。准确把握改革开放“重要窗口、实验平台,开拓者、实干家”的战略定位,继续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创造更多的新鲜经验。

    “大”,就是要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量级。珠海计划到2025年常住人口要超过300万,GDP要超过6000亿元;到2035年常住人口要超过500万,经济体量争取到2万亿元,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高”,就是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珠海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继续把创新作为城市的主导战略,注重城市的协调发展,保持“绿色”这张城市名片,做一个新时代的全能型冠军城市。

    “多”,就是不忘初心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谋划中的粤澳深度合作区,用横琴的空间来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真正实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

    走过40年,迈向新征程。珠海市相关负责人表示,珠海将紧密携手深圳,抢抓“双区”驱动重大机遇,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续写新篇章。

    一城繁华半城绿 魅力之城幸福来

    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珠海奏响城市与自然协调融合的乐章

    4万平方米的海景草坪上,纤嫩的花瓣星星点点撒落,绿意葱茏的美好时光令人沉醉。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面朝大海的海天公园如期开放。作为珠海最新“明星公园”,这里融合了自然山海风光和园林艺术,成为了市民游客“打卡”的首选。

    目前,珠海全市改造和新建的城市公园共有708个,城区人均公园面积达到21.23平方米/人,位居全省前列。城市“颜值”更高了,“气质”提升了,这背后是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坚持。

    站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新起点上,珠海也将继续擦亮生态环境这块金字招牌,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优势,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建设中走在前列。

    “南海海滨花园城市”目标

    直至今天,这样一个判断已成共识:特区建立40年来,珠海没有走拼汗水、拼资源、拼环境、拼速度的路子,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最好、土地开发强度最小、低端产业集聚最少、人口密度和素质最均衡的地区之一,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

    事实上,珠海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从特区建设之初便已树立。自1979年建市以来,珠海始终以营造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实施城市规划,坚持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

    珠海经济特区史上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在1980年出炉,总目标是要建成“南海海滨花园城市”。

    在吸收新加坡等国家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珠海这份规划总的要求就是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科学的城市规划为珠海发展提供了重要引领,并在此后40年间成为珠海改革发展的重要基因。

    1980年,在当时全国4个经济特区城市中,珠海率先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奠定了组团式的城市布局模式。在那个年代,珠海就已经意识到规划要有高的起点,并明确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建成花园城市,显示出难能可贵的前瞻意识。

    法治为生态环境保驾护航

    站在当下回眸当年,坚持绿色环保的理念远非一件易事。上世纪90年代,当珠三角开始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之时,珠海就坚持对产业准入设置高门槛,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陆续关闭200多个采石场,挡住大量重污染的“三来一补”企业,换来了世人赞叹:“珠海的空气可以罐装出口。”

    珠海经济特区始终把保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作为一条不可突破的“底线”。

    1991年,珠海市政府出台土地管理“五统一”规定——土地、矿产和滩涂等自然资源,由市政府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和统一管理。

    次年,珠海先后出台城市建设管理“八个统一”,环境保护“八个不准”,为花园城市建设保驾护航。“八个不准”其中一条就是“不准建设有大烟囱或有严重污染的项目”,这为珠海环境保护划定了不可逾越的政策底线,成为珠海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进步的重要支点。

    而到1998年,珠海拥有地方立法权后,通过的第一部法规即为《珠海市环境保护条例》,率先织就了一张由17部地方性法规和12部政府规章组成的“绿色法网”,将生态保护纳入法治轨道。此后,珠海不断开展生态文明立法,先后制定数十部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这些规定现在看来很有先见之明,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一代代珠海人一以贯之的坚持。”珠海市相关负责人说。

    探索“五位一体”地方实践

    而在2012年,因为对生态文明的坚定探索,将生态文明写入城市发展定位的珠海,再次备受瞩目。

    2012年6月,珠海提出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整个过程,成为地方落实“五位一体”发展布局的探索实践。

    围绕这一目标,珠海在当年通过了《珠海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指标,着力建设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人居五大体系,整体推进对生态文明的探索,其中包括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工业、生态农业、水声气环境建设规划、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人居环境等众多建设内容。

    除了生态环境的“硬件”,珠海还尤其注重生态文明制度“软实力”的建设,规划要求加强政府的“生态行政”,对党政干部进行生态环保的责任审计,把生态绿化、生态环保、生态修复等绿色GDP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这些体制机制上的探索在后面不断落实,为珠海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制度保障。

    “绣花”功夫提升品质内涵

    1998年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2017年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随着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在城市建设中,珠海有效保护了滨水岸线、建筑轮廓线、城市天际线,形成了特有的“山海相拥、陆岛相望、城田相印”的城市风貌。

    多年来,珠海空气质量优良率长期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达32.22,建成城市公园708个,城区人均公园面积达到21.23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生态文明逐渐内化为全社会的价值认同。

    近些年,珠海政府部门在城市管理标准化、精细化、品质化方面,下足“绣花”功夫,精雕细琢每个角落。市政特色、水网湿地、森林郊野、社区村居四大公园体系,将城市绿地开放出来,让市民实实在在享用绿地,达到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城园相容的公共空间网络体系。

    一批公共建筑和景观提升项目得到推进。日月贝、珠海渔女、港珠澳大桥、横琴长隆、狮门娱乐天地、斗门御温泉、海泉湾……越来越多文旅打卡地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不久前来到珠海时评价:“珠海这个城市很不一样,是国内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40年风雨变迁,那一抹蓝、一片碧绿,始终不变。

    珠海经济特区40年创造了这些“第一”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过去40年里,珠海“摸着石头过河”,屡开全国风气之先。

    一系列“首个”“首创”“首办”凝聚了珠海人迎难而上、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的勇气和担当,成为珠海经济特区改革的亮丽注脚。

    1979年

    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旅游企业石景山旅游中心在珠海签约诞生。

    1985年

    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在珠海发行国内第一张银行卡——中银卡。

    1992年

    珠海在全国首开科技重奖先河。同年,获评首批国家园林城市。

    1993年

    珠海出台全国首部社会保险法规《广东省珠海经济特区职工社会保险条例》,为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打响“第一枪”。

    1997年

    我国第一座220千伏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南屏变电站正式投入运行。

    1998年

    珠海荣获联合国“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获批全国首批国家旅游模范城市、全国第一批环保模范城。

    2000年

    珠海开通全国首条税务热线。

    2003年

    珠海率先出台国内首部保障律师执业的地方性法规。

    2007年

    珠海正式实施12年免费教育。这一举措使珠海成为全国首个实现12年免费教育的城市。

    2009年

    全国第一个知识产权法庭在珠海市高新区挂牌成立,云集珠海的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从此有了“贴身保护”。

    2010年

    珠海成立我国首家耗材质检中心。

    2012年

    珠海发出全国第一份反家暴“远离令”。同年,全国第一个整合惩防腐败相关职能的机构——珠海市横琴新区廉政办公室挂牌成立,并率先推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申报制度。

    2013年

    中国银联在横琴新区举办银联标准多币种卡首发仪式,这在全国尚属首创。

    2016年

    珠海获评国家首批生态园林城市。

    2017年

    珠海获得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命名。

    2019年

    全国首个跨境办公试点楼宇——珠海市横琴总部大厦正式挂牌,鼓励澳门企业在横琴跨境办公。

相关阅读

山东温泉哪里比较好 揽翠湖温暖人心之旅    2019-03-12
山东不得不去的地方推荐 最美水乡台儿庄    2019-03-12
传说中最神秘封闭的国家,不允许随便拍照,被称为中亚“北朝鲜”    2019-04-09
清明出游回温超预期 旅游业严阵备战“五一”    2020-04-11
“五一”出游“预约”将成标配    2020-04-24

  Copyright© 2001-2019 本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新闻,版权归中国新闻传媒集团所有。所有来源本网稿件未经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

  互联网举报中心